刘志彪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定位应是“对内开放”上,这与199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导向有着本质不同。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根本定位是基于对内开放的基础上,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4月13日,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端论坛暨“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上,南京大学国家高端培育智库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指出了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
刘志彪在主题发言时表示,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目标是建设世界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实际上,去年11月初中央交给上海的“三个任务”都与建设世界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密切关系:
一是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建设,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为未来科技创新建设必须要在进一步开放中实现;
二是探索科创板,实行注册制,其实质也是探索未来通过科创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补贴的新方式,因为过去大规模的政府补贴发展已经不符合实际需要;
三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目标,是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内需所形成的市场,以形成很好的科技创新分工,在此基础上推进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刘志彪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基础定位应是“对内开放”上,这与199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导向有着本质不同。
补对内开放的“短板”
事实上,今年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曾在上海代表团小组会议上曾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所肩负的对内开放任务。
李强在发言时表示,上海对外开放,浦东新区特别是自贸试验区是重要载体;对内开放,特别是面向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一直缺少一个核心承载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建设,补上了这个“缺”。其与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一道,将有力带动上海一东一西“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更好发挥对外、对内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
“过去,上海在一体化当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对内开放的龙头作用基本没有什么体现,且不仅没有什么体现,还不断打架。”刘志彪认为,上海此前对内开放不足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内开放缺少系统性的制度化的开放体系和平台支撑;二是面向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上海对内开放缺乏载体;三是上海此前强调四个中心建设,皆为对外开放的导向,缺乏对内开放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上海不仅对国内没有太多的扩散作用,对长江中上游,对长三角地区,其实还是虹吸作用,也就是激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刘志彪总结道,过去上海对内开放的作用没有发挥好实际与“过去整个国家以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上海与周边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以及“分散化的地方政府体制”密切相关。
“对内开放主要是对民营企业开放”
在发言中,刘志彪指出,现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的发展已经到了对内开放不足会严重影响对外开放水平和全球化战略的关键时期。
“从企业主体来看,对内开放在中国主要是对民营企业开放,对民营经济开放。对民营经济开放不足,直接会影响中国本土企业国际竞争。”刘志彪认为,一方面,过去对民营经济开放不足,直接影响了本土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内开放一定程度上就是要培育壮大国内的民营经济参与国际竞争。
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新一轮的开放并不是以出口为导向,不是基于出口导向的城市化,而是基于强大的国内内需的经济全球化,要能够利用中国内需的机会吸引全球最先进的生产要素,尤其是科技人才来中国进行创新。
“从这个角度来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对内开放的平台建设,其实质是一个相互开放的,破除阻碍生产要素流动壁垒的过程。”刘志彪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相互开放,从而推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